2015年03月19日10:50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日本東京有座近代文學館。上世紀80年代初,巴金先生在《隨想錄》中呼吁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就是受到那兒的啟發。日本近代文學館有個地方很令我羨慕,館方不僅把日本近代文學名著都進行了復刻,受到國民歡迎,更重要的是,文學館與學校關系緊密——東京大學生可以用學分卡參與文學館的所有活動累積學分,就像在學校聽課一樣。”昨天,上海文學博物館總體規劃專家論證會在市作協大廳舉行,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這樣描摹心中理想的城市文學館。
上海建文學館非常緊迫
在德國,幾乎每座大城市都有一所城市文學館,如柏林文學館、慕尼黑文學館、漢堡文學館等。臺灣臺南市有臺灣文學館,福建有冰心文學館,山東有莫言文學館,香港文化人正在推動香港文學生活館,廣東文學館和浙江文學館正在籌建中……上海也應該擁有一座文學館——這個呼聲近年越來越高。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作家趙麗宏曾提案建立巴金文學館;去年上海“兩會”期間,作家孫甘露再次提議建立巴金文學館。
昨天的論證會上,孫甘露說,從以巴金先生命名的城市文學館到上海文學博物館,名稱的變化亦是上海文學界對于文學館認識深化的過程。“文學博物館是特殊的博物館,它的展品不是青銅器,不是古文物,而是與時代、與人民、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語言文字、講述方式、態度立場。比如巴老收藏了很多票據、會議冊、身份卡這類物品,文學作品就是由這些細節塑造起來的,這些實物與作品互相印證,能幫助我們理解一個時代的方方面面。文學塑造語言,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最生動的流傳載體,上海近現代文學與城市文明發展彼此互動、彼此塑造,深刻地影響著今天城市中的人。”
“在上海建設一座文學館,超越了必要性的問題,非常緊迫。”華師大中文系教授楊揚說,“上海有左聯紀念館、傅雷故居、巴金故居、魯迅故居、豐子愷故居,柯靈故居也在籌備中,將分散在各處的社會力量、文學力量集中起來,設立上海文學博物館將確立上海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品位,也將為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具有精神高度的公共空間。”
“上海有很多高樓大廈,也不缺旅游點。我們紀念巴金、推崇文學,說到底都是強調精神。”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認為,上海文學博物館不僅承擔收藏功能,更要面向市民進行展示和服務,讓市民樂于進進出出,“在功能上可以考慮設置小劇場,低價、公益性地提供給上海文藝團體演出。此外,文學博物館還要發揮引領文藝、戲劇的作用。”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陳子善提出,上海文學博物館未來要在陳列上下功夫,“捷克的卡夫卡博物館,根據卡夫卡作品線索陳列,即便沒讀過作品的參觀者也看得津津有味。好的文學博物館,應該讓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民眾進來就覺得受益。”
博物館選址應依著文脈
最早提出建立巴金文學館的趙麗宏提出,2011年起面向公眾開放的巴金故居是建立上海文學博物館的最好基礎,“巴金故居是巴金先生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完整保留了他的生活工作情態;同時,巴老收藏了很多現代文學資料,包括他與其他作家的書信等。巴金與中國作家、與世界作家交往的網絡就是現代文學的一幅地圖。”趙麗宏還透露,黃永玉、從維熙等很多老作家有意將手稿捐獻給巴金故居和未來的上海文學博物館。
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名人故居中,像上海武康路上的巴金故居一樣擁有完整初始環境且保存時間跨度長、無中斷的作家文獻資料,極少。但巴金故居目前的體量嚴重影響了巴金資料的存儲,更不用說做研究、研討及更多公共服務之用。“故居保存了巴老幾乎所有衣物,但沒有地方展示,一些展覽還需要外借場地,創辦的讀書會只能擠在20人的小會議室里。”周立民感慨。
在陳思和看來,巴金故居目前承擔的功能過大,“故居的功能是作家寫作、生活環境的原貌展示。有了上海文學博物館,熱鬧的公眾活動就能放到博物館。實際上,過大的人流也不利于巴金故居作為文物本身的保護。”
“根據博物館的功能定位決定博物館的選址。”文博專家、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提出,上海文學博物館的選址應該依著上海文脈,新老兼容,“文學博物館是總館,涵蓋各類故居。在上海的博物館體系中,不該缺了文學。”孫甘露提出,作為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上海文學博物館將承擔收藏展示、文學研究、對外交流、作品研討、文學教育培訓、公眾文學活動平臺等綜合功能。“不只是梳理、展示、研究、討論上海文學,作為一座公共場館,它還是市民和文學愛好者的公共空間。在文學館里可以開設文學講演、文化閱讀活動、文學研討,對普通市民進行文學普及等。”
據統計,截至2013年,上海各類博物館數量超過120家。發展博物館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未來,本市將進一步打造博物館集聚區,優先發展反映上海城市文化歷史和精神的博物館。醞釀已久的上海文學博物館落地何處,作家和市民都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