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13:38 來源:未知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文學評論究竟是如何去判斷一部作品的?這其中有沒有可供掌控的“尺子”?余華小說《第七天》剛面世時,爭議鋪天蓋地,被指是負面新聞大雜燴,失卻了以往先鋒姿態的銳利。青年評論家黃德海則認為,太多質疑聲正源自人們拿審視余華作品一貫的“舊尺子”來打量他這部新作。“稱職的文學批評者摘除既定成見或標準,從一個個獨立文本自身邏輯出發,與作品構成良性競爭關系,脫身為另一類文學創作,令好的部分愈發明亮。”
對于如何看待評論者的立場與自省,文學評論家程德培認為,批評家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樣面臨生活的難題和人性的迷亂,“他永遠不是也不可能是真理在握的判官,但他確確實實有責任做到對于道德生活本身危險的洞察”。他認為,文學批評須具備豐富的文學性品格和嚴謹文風,決不輕易對作家作品作簡單的褒貶判斷,而是堅持在肯定與否定之間尋找更多可能性的文學闡釋空間。
而黃德海則對記者坦言,幾年前他下筆時反對與贊同涇渭分明。“后來我在想,為何當初愛憎如此強烈?才發現自己受了各種思想流派的影響,現在反而越寫越猶豫,主張沒那么堅決了。”這份“猶豫”并非孤例,任職于上海作協的80后評論家項靜坦言,每看一本書都像爬行,慢慢才梳理出線索。“我也有茫然的地方,有時吞吞吐吐。但如果文學批評總由態度異常堅定的人來寫,我覺得有點可怕,不希望文學評論淪為簡單的非黑即白。”
在青年評論家木葉看來,優秀的評論捕捉到了肉眼難及的東西,“它可能是又一種謬論,但必然帶有某種別出心裁之處”。以《包法利夫人》為例,眼下談及一般贊其行文優雅、精確,但當時對福樓拜這篇小說最大的指責之一,便是文字粗糙,講到情也顯粗俗。“可見標準其實在變動,但也有極限,種種爭辯與沖擊擴展了大眾藝術審美的疆域,促成整體文學鑒賞的提升。”
《上海文化》主編、文學評論家吳亮認為,文學不可能被瓜分完畢,“總會有人看到別人之不可見,發現別人之不可遇,說出別人之不曾說,而每一次偶發性的批評也總是在這樣無人知曉時分輕輕誕生”。文學批評,最終幫助催生了價值觀與趣味的分化,更多人也漸漸品咂出文學的甘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