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7日11:3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曹玲娟、沈小根等 點擊: 次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和觀眾審美素養的提升,名人故居保護和利用的環境大為改善,越來越多的故居正開門迎客。但正如記者在探訪中所感,“這么好的地兒,為啥來的人卻不多?”名人故居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1月22日下午,在上海市武康路113號的巴金故居,幾位游客在工作人員的提醒下,關注了“巴金故居”微信公眾號。從巴金及現當代文學的珍貴史料、圖片,到活動資訊、閱讀心得……公號雖小,內容不少。一位游客感慨,“有的故居連網站都沒有,巴金故居做公號,真有心。”
但在同時舉行的內部工作會上,上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對公號卻并不滿意。“得有新聞敏感,老發靜態內容,傳播效果怎么上得去?”他舉了個例子,每年故居臘梅花開,都有不少游客前來。今年大家拍照片、傳朋友圈,卻沒人想到用公號推美圖。“搞好故居,太多事要做。”周立民感嘆。
盤活資源——單靠房子留不住人
注入多種功能、抓住公眾“痛點”、讓藏品來說話
“單靠房子留不住人,故居要想活起來,得把名人的生平、事跡、活動、著作與當下結合,最大程度地發揮文化效益。”第十一屆上海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朱敏彥說。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郭俊英直言,作為歷史記憶和再現,故居有博物館無法比擬的“實景”優勢,但天生的“短板”也不容忽略:多為磚木結構老建筑,易燃不易保護;空間相對局促,現代化布展和大型活動難以施展。
事實上,除了一部分知名度較高、各級政府重點保護和開發的名人故居,大部分故居還只是“保護加簡單陳列”,魅力大打折扣。
“除了保護、布展,社會教育才是故居的靈魂,這要求故居注入更多功能。”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看來,故居管理者不能甘當“守攤人”,“圖書館功能、學術研討功能、文化交流平臺功能……根據各自條件,故居都能有所為。”
多功能注入,意味著資源得盤活。四川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仲明建議,結合名人身份和故居條件,不妨通過讀書會、詩友會等形式,將故居打造成文化交流活動的平臺。“有的地區故居較多,政府可以整體打造文化線路,將不同類型的故居串起來。”這是四川大學副教授廖峰的想法。
一成不變的布置、老套乏味的內容,是公眾對故居“不感冒”的直接原因。文化效益能否最終實現,能否找到公眾“痛點”至關重要。“社會關注點是什么?不同類型的公眾需要什么?我們能呈現什么?”孫郁說,故居管理者得把自己當成劇院的導演,找準觀眾需求,才有可能導出好戲。
要唱好戲,藏品才是主角兒。郭俊英認為,故居的魅力就在于“讓藏品說話”。
將藏品變成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融合的切入口,郭俊英的新嘗試是版畫。為充分利用魯迅在抗戰時期收集的數百幅版畫,魯博與北京一所魯迅中學試點“版畫項目”,讓老師為學生講解版畫的故事與背景,學生還能親自學習、制作版畫。郭俊英認為,學生不僅需要了解歷史文化知識,“也需要有審美情趣的培養。”
“不論是藏品盤活,還是資源整合、內涵挖掘,故居本身的文化理念得有含金量。”孫郁建議。
理順體制——處處都需“做學問”
分門別類利用、激發社會力量、破解人財難題
當前,國內名人故居產權屬性復雜,管理者也是多頭,有的故居歸房管部門或企業管,有的歸地方文化部門管,各地管理標準也不盡相同。“文化部門、考古部門和建筑管理部門之間溝通不暢,都會造成故居被遺忘。”成都市文化局文化產業處副處長李丹認為,故居保護還得“下一盤棋”。廖峰則指出,我國尚未出臺故居分級條例,各地最好能根據情況,將故居分門別類、統籌利用。
“故居利用是個系統工程。從保護、修繕到研究,從布展、活動到服務,都需人財投入。”北京魯博今年的抗戰勝利70周年全國巡展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郭俊英說:“沒有專門撥款,咱們怎能走出去?”
周立民告訴記者,故居里大到管理運作、服務水平,小到公號宣傳、文化活動,“各類專業人才我們都缺,但養人得花錢啊。”
目前,名人故居運營資金主要靠上級單位撥款和自行創收。自行創收含門票收入、場地出租收入、文化衍生品收入和社會捐助。但對于大部分故居來說,撥款仍是主要來源。
“現在大部分故居都免費,場地出租收入也有限。”周立民一一點算,文化衍生品開發成本不低,收益卻不高。“畢竟名人故居大多不是熱門景點,衍生品銷量不會太多。”另外,社會捐助沒有免稅或減稅優惠,也不利于社會積極性的發揮。
“調動社會力量共同保護、利用故居,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郭俊英說。孫郁認為,文化的錢還得用在文化上。“除了常規財政支持,文化公益廣告分成也能用于支持故居利用。”去年,巴金故居以“巴金110周年巡回展”立項,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18萬元的資助。周立民由此建議,鼓勵民間成立基金,故居以項目為單位,通過專業審核和后期評估來申請資金。“這樣既解決故居資金問題,又能實實在在促進做事。”
更新理念——傳播不能居高臨下
參觀要有效、參與要多元、溝通要平等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故居得先“活”起來,但怎樣才算“活”?
在郭俊英眼里,“保存好故居不是目的,讓故居的文化內涵代代相傳,讓更多的人領悟,才能算‘活’。”
要想“活”,沒人肯定不行。郭沫若故居管理方、樂山市沙灣區文體局的向洪敏局長介紹,故居設施維護、修繕需要大量財力,游人稀少甚至長期閑置,無疑是資源浪費。
“我要‘活’,就怕火。”周立民直言不諱,游人太少不行,不等于游人越多越好。“‘活’是有效參觀,能增進游客對文化的了解與感悟。”考慮到游客太多影響參觀體驗,上海巴金故居已拒絕了多家旅行社合作的提議。
“‘活’同時意味著故居有良好的發展機制:自身運營、發展環境、周邊配套都能合理高效。”南京大學教授賀云翱強調,現在最被故居忽視的是宣傳。
“我們總覺得只有商品才要打廣告。其實,只要能保證故居的真實性、展覽的觀賞性、環境服務的周到性,故居更需要做廣告。”賀云翱去年在日韓調研發現,很多名人故居都發小禮物來搞宣傳,有的甚至用上了大型廣告牌。
盡管不少名人故居都被當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團體參觀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周立民強調,反對“故居用高高在上的姿態來面對觀眾”。他認為,“活”也體現為大眾與故居平等的溝通和積極的參與。
“大而全的策展理念,單一灌輸的宣教方式行不通了。”周立民認為,綜合性博物館在20多年的建設中已趨飽和,故居應該主打“小而精”,他們的定位就是“巴金讀者永遠的家”。現在每逢巴金生日,他們就安排讀者到故居一起為巴老“慶生”。“我希望大家來故居不僅是參觀,游客提的每條建議、志愿者的每次付出、外界每次的展覽邀約,都是故居發展保持活力的因子。”
“文化發展不會一蹴而就,故居‘活’起來,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大半輩子都在博物館工作,郭俊英很能理解當前故居不溫不火的現狀,“故居不是面子工程,我們還得塌下心來做事,從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抓起,從審美、文化等深層次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