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10:49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石劍峰 點擊: 次
今年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誕辰110周年的紀念日,一系列紀念活動本月在上海陸續舉行。11月22日上午,紀念巴金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暨第11屆巴金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作家王安憶和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都從“理想”的角度表達了對巴金的緬懷。下午,巴金學術研討會舉行的同時,作家李輝在思南讀書會做了一場名為“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講座,他從《隨想錄》的創作角度講述巴金和1980年代文化老人的重要性。
王安憶:將巴金先生紀念日當做檢討的機會
“時間過得很快,又到了紀念巴金先生的日子。這一年里我們做了些什么,是向巴金先生的期望接近了,還是落后了?我們應當將這個日子當做一個檢討的機會,這一年里我不認為我們更讓巴金先生滿意。”上海作協主席王安憶開幕式上發言的主題是檢討,晚年巴金先生在《隨想錄》中的一個主題即是“懺悔”。
王安憶在發言中檢討自己和同行,雖然寫下和出版的文字更多,“掃掃又是一大堆”,“可其中的價值真不敢說。”王安憶在發言中說,這個世界的物質是更多了,每天有許多物質在消費出去,從可貴的資源轉換成排泄物,“我希望其中不要有,或者少一些文字的制品。”對于未來,作家王安憶的期許和自我要求是,“節約紙張、筆墨、文字和思考,在節制消耗中安靜下來,也許能聽見巴金先生在對我們說什么,以他的心告誡我們,如何與時代保持文學的關系,這關系不是從現實而是從理想出發。”
陳思和:寫《隨想錄》的沖動是理想主義
“理想主義”同樣是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的發言關鍵詞, “巴金先生是崇高的理想主義者,他自稱自己是五四運動的產兒,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社會主義思潮中的各種理論,積極投入反對軍閥強權的社會運動,加入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真理、尋求民族解放的偉大行列。”
陳思和館長認為,巴金先生對理想的追求,幾乎貫穿了一個世紀的漫長人生。“他晚年寫作《隨想錄》仍然貫穿了對理想的實踐,我愿意把《隨想錄》稱之為一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思想解放過程的全記錄。巴金先生用一個老人的遲暮生命,身體力行地參與了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沒有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就沒有后來相對寬松的文化環境,沒有相對寬松的文化環境,就不可能帶動如此巨大的經濟建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