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7日22:40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昨天是上海書展“書香崇明——文學名家海島行”活動第一天,3天內,包括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先鋒小說家格非在內的上海和全國多位作家將先后“過江”,與海島讀者交流。
7時,上海作協詩歌創委會副主任楊秀麗從普陀家中出發,作為從崇明走出來的女詩人,楊秀麗承擔了此次“文學名家海島行”的主要聯絡組織工作。活動籌備時間緊湊,從聯絡作家到聯絡書籍,楊秀麗已連續忙了好幾天。“一切以方便讀者為上,困難我們自行解決”,楊秀麗的車后座摞著好幾包書,作家們帶往海島的書籍都不再另行運送,楊秀麗的車上裝著首批書,“為家鄉讀者做一些事,義不容辭。”
8時,作家孫颙從古北出發,他是“文學名家海島行”第一場嘉賓,兩個小時后將在崇明圖書館與讀者見面。車行至長江大橋,雨勢漸大,孫颙的思緒回到40多年前,18歲的他在崇明插隊落戶,度過10年青春,“仿佛回到當年下雨天在水稻田干活、在冰冷的海灘水中筑大壩的歲月。”孫颙的文學創作正是從崇明開始,“因為一場大病,我棄農從文。當時心情非常灰暗,健康的身體沒有了,唯一剩下的只有一支筆,而文學漸漸點起了黑暗中的燈光”,他以“我的文學同行、讀者”稱呼海島聽眾,鼓勵大家“文學是一場長跑,選擇自己的路堅持下去”。
9時,家住崇明城橋鎮的秦德英從老城區出發,來到位于新城區的崇明圖書館。2012年底落成開放的崇明縣圖書館新館設施齊備,看書、看電影、聽講座,秦德英說,“我常來,也常和老伙伴推薦這兒。”從崇明電視臺中得知“文學名家海島行”活動,秦德英立刻決定一場不拉全部參加。秦德英今年60歲,“我們這個年紀下有兒女,上有老父老母,平時照顧老人不方便離島,如果我人在市區一定會去參加書展,現在書展來崇明,太好了!”
家住楊浦的季履平也早早出門,目的地卻非工作單位洋山深水港,特意請假一天的他將自己的行程稱為“追孫颙”。本周一在《解放日報》上看到上海書展崇明分會場的活動日程,他突然靈光一閃產生了去崇明的念頭。下轉5版(上接第1版)“孫颙與孫甘露周日在上海圖書館有一場對談,但大場面,擔心沒有充分交流的機會”,季履平帶著孫颙的最新小說《縹緲的峰》,書頁已微微卷起,不少地方劃線做著標注,他指給記者看,“164頁,這里寫到了海關,我就在海關工作。”季履平欣賞《縹緲的峰》觸及到當下生活,尤其是寫到高科技網絡安全的部分尤其讓他感興趣。“書展就像一個熱鬧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要聽到、學到東西還要靠自己留心發掘”,讓季履平下定決心追孫颙來崇明的動力就是“真正學到一些東西”,“崇明是個好地方,很多作家就是從崇明出來的,書展延伸到上海唯一一個縣,當然好啰。”
10時,湖北作家劉醒龍踏上他神往已久的“萬里長江第一島”之旅。“長江母親河從湖北一直流到了崇明島,這是我小學就在書本里看到的知識,感謝上海書展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多一個角度看長江。”一路上雨一陣陣忽大忽小,“心情舒暢,完全不覺得路途遠,呼吸到肺部的每一口空氣都那樣享受”。
13時與海島讀者交流時,劉醒龍把崇明島稱作“夢幻之島”,“人一生中會有很多夢幻時刻,文學也是我的一個夢,我在書里寫‘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者為圣賢’,當下這個時代做文學夢也許是不識時務,但我希望多一些不識時務的人,人生最重要的是對價值的選擇,在文學、在閱讀中尋找人生的價值。”陪同劉醒龍而來的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謝錦則對滿場200多名讀者感到驚訝,“你們是怎樣把活動消息告訴讀者的?”崇明圖書館館長王超介紹:“我們通過作協等單位組織文學愛好者,還有微博、微信,把消息‘廣播’出去后,讀者在服務臺取預約票就可以入場了。崇明島雖然人口偏老齡化,但現在放暑假,很多大學生回鄉了,很需要這樣的活動。”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年輕面孔和銀發者間雜,還有帶著孩子來接受“熏陶”的年輕媽媽。“怎么看待中國當代文學的總體狀況?怎么評價《紅樓夢》和《金瓶梅》的文學價值?”崇明讀者的提問讓劉醒龍頻頻點頭。
15時30分,當天最后一場活動“詩香海島——崇明詩人作品賞讀會”開始,張燁、楊秀麗、田永昌等市區來的詩人與崇明當地詩人展開熱烈交流。17時,原定1小時活動時間早已超過,詩人們仍意猶未盡……
今明兩天,“文學名家海島行”將繼續迎來王小鷹、葉辛、程小瑩、殷建靈、格非等本埠外埠作家,祖籍崇明的上海作家趙麗宏也將在9月帶著自己的文集回到家鄉。“崇明島雖然與市區相比較偏遠,但崇明人愛讀書是有傳統的,我18歲在崇明插隊落戶時,正是靠著當地老農民送的書度過了不知道未來在哪里的青春歲月。書展把書香送到海島,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