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11:25 來源:浦東作協 作者:浦東作協 點擊: 次
在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旅游局)的領導下,在上海市作家協會(以下簡稱“上海市作協”)、浦東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以下簡稱“浦東文聯”)的指導下,浦東新區作家協會秉持“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的理念,通過主席團全體成員、理事和會員們的共同努力,在2024年凸顯地方性文學的“浦東韻味”中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注重追溯文學源頭
前后歷時三年多,工程浩繁、著力甚巨的《聽濤——浦東歷代文學作品選(1127-1949)》一書于2024年9月由文匯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以“追溯浦東文學的源頭、盤點浦東文學的積淀、匯集浦東文學的精粹、形成浦東文學的雅賞”作為選編定位,制定出十條凡例,作為選編的具體要求和規范,在歷史的縱深度與地域的寬廣度中,追溯浦東文學源頭以體現探源性、精選不同朝代的文學作品以體現代表性、兼顧各類文學樣式以體現豐富性,獲得滬上專家、協會會員和社會讀者的廣泛好評。
二、堅持打造文學園地
“浦東作協”公眾號堅持集“窗口功能、園地效應、橋梁作用”為一體的定位,形成“菜單式配置”與“檔期化發布”的“辦號”風格。在稿件配置上,每月8期分別以豐富多類的文學體裁體現內容的生動性,并著意優先選編反映浦東題材與緊扣歲時節慶的詩文以體現地方性;在檔期編發上,采用每周二、周五上午八點定時發布的方式。2024年全年發布 105期,計資訊14則、專刊6期、各類文學作品283篇(首)、涉及作者169 人次。至2024年底累計共發布378期、計資訊59則、專刊16期、各類文學作品1096篇(首)(含詩詞)、涉及作者562人次。從而在運營特色化、作者廣泛化、風格地方化中日漸增強“浦東韻味”。
三、熱忱開展文學服務
及時為會員預告知名作家在浦東舉辦文學講座的信息,及時發布或轉發相關征文啟事,以動員會員積極參與。2月2日,協辦了在區公安局舉行的著名作家何建明以“講好中國故事、做好時代記錄”為主題的報告文學創作講座;6月23日協辦了在區圖書館舉辦的“追,城市的風——王曉云詩歌作品研討會”;7月13日在2024上海航海藝術節上協辦了孫建偉長篇小說《大江大船》新書出版發布會。在《聽濤——浦東歷代文學作品選(1127-1949)》出版之際,先后向區檔案局、區圖書館、洋涇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十多家單位贈閱近千冊新書,為書香浦東增添新墨芬芳。
四、精心組織文學傳誦
9月30日上午,由上海市民詩歌節組委會、浦東新區文體旅游局指導,浦東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浦東新區作家協會主辦的“國旗頌歌——‘浦東之聲’朗誦藝術團慶祝新中國75華誕原創詩歌作品朗誦巡演”在上海市新云臺中學舉行首場演出。朗誦巡演的10首優秀原創詩歌從近30首主題來稿中評選而出。繼首場“進校區”演出后,朗誦團緊接著在當日下午來到海軍駐浦東某部開展“進營區”演出,在10月7日還組織了“進社區”“進園區”演出。朗誦與演唱者在表演中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濃縮展演在舞臺上,將飽含華夏兒女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強國之魂的朗誦和歌聲化作自己藝術化的心聲。
五、廣泛進行文學聯合
為積極發揮檔案資源與文史研究成果、文學作品的疊加效應,2024年6月,與區檔案局、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簽訂了“關于聯合推出浦東新區檔案局‘話說浦東’公眾號專欄的協議”;2024年3月至10月,浦東作協與東方城鄉報社、唐鎮人民政府、唐鎮文化服務中心聯合舉辦了為期7個月的“福暖四季——‘唐鎮杯’散文征文 ”;2024年9月,與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北蔡鎮人民政府等聯合舉辦了具有史吟、詩吟、墨吟“三吟合一”特色的“北蔡行吟——浦東新區政協文史主題書法展”;在2024年底,由浦東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推出的《這橋那樓——浦東營造文化集》一書中,浦東作協8位作者參與了該書的撰稿,為使體現該書集文史內涵、文脈價值、文化品味、文學色彩為一爐的特色發揮了積極作用。
六、積極增進文學交流
配合區文聯與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開展的滬滇文化交流活動,作協主要領導應邀在劍川縣劍湖鄉愁書院作主題講課;“國旗頌歌”朗誦巡演活動等先后被“上觀新聞”“看看新聞”“東方新聞網”“新民網”“浦東觀察”“浦東發布”、《浦東時報》等報道介紹;2024年9月28日在唐鎮文化服務中心舉辦《聽濤——浦東歷代文學作品選(1127-1949》新書分享會暨繁榮浦東地方性文學微論壇,邀請滬上專家與區文體旅游局、區文聯領導進行學術研討,形成對于浦東地方性文學的品質培育、主打樣式、標桿引領等方面的研討成果。
七、不斷提升文學隊伍
堅持遵循“依法辦會、按章建會、聚力興會、拓展優會”的工作方針,形成了主席團、黨支部、理事會、監事會、會員代表大會“五位一體”的運行機制。2024年有1名會員加入中國作協、6名會員加入上海市作協,新吸納29名新會員。截至2024年12月,共有在冊會員409人,其中中國作協會員22人、市作協會員53人。文學創作隊伍呈現“六個多起來”的可喜現象,即會員出版的文學專著多起來,從事小說創作呈現老、中、青梯隊結構的會員作者多起來,見諸報刊的會員作品多起來,在文學賽事中的獲獎會員多起來,網絡文學會員多起來,文學作品轉化成音頻(影視)傳播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