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6日10:58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楊寶寶 點擊: 次
“春昆侖,春昆侖,昆侖山下四時春,山腳花開遍,燦若滿天星……”3月28日,隨著夜幕降臨,梧桐樹下的衡復風貌館3樓燈光亮起,77歲的配音藝術家童自榮在“燈塔書房”里深情朗誦《昆侖與海》,渾厚的聲線穿透樹蔭,引得樓下行人也紛紛駐足。
衡復風貌館是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的綜合文化展陳空間,多元呈現了衡復地區建筑風格、紅色記憶和百年人文,還提供旅游咨詢、文創消費等公共服務。3月28日,市民文化節文化服務日當天,衡復風貌館又融入了新的功能:位于3樓的“燈塔書房”正式揭幕,將為市民與游客提供更為立體的閱讀體驗。
趙麗宏、童自榮現場朗誦
在當晚的“知識‘燭一’點亮”揭幕活動上,燈塔書房外的天臺上坐滿了市民讀者。聞一多的《紅燭》,柯靈的《月亮姑娘》、夏衍的《春蠶》,以及《新青年》、《萬象》雜志等優秀紅色文化內容被編輯成“燈塔詩句”,摘抄并放入蠟燭中。契合“地球一小時”全球性生態環保活動,大家關閉電源,點亮蠟燭,開啟燈塔秉燭夜讀時光。
市作協副主席趙麗宏朗誦了其所著詩集《疼痛》中的作品《簫》。他說:“寫簫也是寫生命,寫人性,寫我對生命的追尋。因為閱讀,因為文字,因為寫作,我走到了今天。”
“我很喜歡‘燈塔書房’這個名字,我們閱讀的過程就像在燈塔的照耀下,由黑暗走向光明。”趙麗宏還表達了他對燈塔書房和讀者的期望,20年前中國國民閱讀率低,一度令他十分擔憂,好在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如今我們已經形成全民閱讀的共識,“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從一個無知蒙昧的孩子到一個知識分子,是離不開書本的。有句西方諺語說,讀什么書就會成為什么人,對書的選擇就是對人生的選擇。”趙麗宏希望大家作為愛書人,一定要選擇有價值的書去讀,從閱讀中提升自己。
“讀一本紙質書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童自榮回憶了自己年輕時候的閱讀往事,告誡年輕人保持閱讀的習慣,從書本中成長。如今閱讀的方式日漸多元化,童自榮也提到希望發揮自己配音的特長,錄制一些有聲書,幫助青少年走進閱讀。
讓閱讀走進更多公共空間
“燈塔書房”是徐匯區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中的創新項目,是在徐匯區圖書館指導下,由“匯悅讀”書香聯盟成員自然力研究院設計的新型閱讀空間品牌。
位于衡復風貌館3樓的“燈塔書房”位于3樓天臺角落里的一座小閣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書房沿墻設立了木質書架,中間擺著一條長桌和幾把沙發椅。結合衡復風貌區歷史建筑林立的特色,書籍選品不少與上海老建筑、歷史名人相關。市民駐足于此,可以從書架上隨意抽取書籍,坐在書房外露臺的椅子上,在梧桐樹蔭下讀一段老上海的往事。
徐匯區文旅局副局長蔣艷介紹,燈塔書房所在的衡復風貌館,近百年前是“花廳夫人”弗里茨夫人的會客廳,當時這座異域風情濃厚的洋房有著舊上海“第一會客廳”之稱,接待過宋美齡、蔣介石、林語堂、葉淺予等名人。近年徐匯把很多優秀歷史保護建筑讓渡給老百姓,湖南路街道辦事處也搬出這座老洋房,讓如今當年只有名流可以踏足的花廳成為一處面向市民的公共文化空間。
“設立燈塔書房,我們的初心是想讓閱讀走進更多公共空間,讓知識像燈塔一樣照亮每個角落。”在燈塔書房首次亮相的晚上,國際家庭、市民讀者共聚一堂,蔣艷對大家說:“我想歷史或是巧合或是輪回,近百年前的盛況今天又出現在這里,今天我們也邀請到了來自不同國家、地域的朋友,不同的是這里不再只是名人、商界高朋聚集的場所,這里已經成為面向更多讀者,讓老百姓能夠享受空間、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所,也印證了這樣一句話:過去從來不曾遠走,未來就藏在今天之中。”
衡復風貌館“燈塔書房”是徐匯區的第4座“燈塔書房”,是繼龍南佳苑、樂山新村和徐家匯T站燈塔書房后的又一次全新嘗試,將“匯悅讀”系列創新閱讀形式和資源注入,助力衡復風貌館服務升級。通過空間營造、媒體傳播、創意圖書文獻展陳、都市閱讀文化情景化等綜合形式,進一步提升本地居民和中外游客的體驗度,增加公眾閱讀、文化傳承、文化互動的全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