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5日15:52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羅昕 點擊: 次
近日,“上海作協口袋書”小精裝9種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該系列的第一批選用孫颙、陳村、程小瑩、滕肖瀾、薛舒、姚鄂梅、任曉雯、孫未、王若虛這9位作家的新近小說,有的講述1970年代的青春記憶,有的細數都市情侶的平凡日常,有的一探家庭的秘密……小到微觀世界,大到蕓蕓眾生,這些曼妙的文字為讀者鋪陳開一幅幅熱氣騰騰的生活畫卷。
3月6日,“上海作協口袋書”在世紀天貓直播間之“文藝專場”被首次推介,一下引起了許多讀者的關注與好奇,其中王若虛的《守書人》更是直接賣出140本,成為當場的“銷售冠軍”。《守書人》收錄了《腰封無用》《公益殺手》《試毒警告》等七個短篇,是王若虛在2019年之前自己比較滿意的幾個作品。好玩的是《守書人》腰封上最大的字就寫著:“本書第一篇叫《腰封無用》”,《腰封無用》講的是一個自費出版的“90后”從厭惡腰封到自己出書時又覺得腰封“真香”的故事。王若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是我的第一本精裝本,我感覺自己穿著水晶鞋在跑一千米。”“從內容到裝幀,這套叢書醞釀了整整一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文學室副主任李霞說,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今輕閱讀時代的一種回應,同時希望將一份輕盈可讀的“滬上文壇文學名片”發到更多讀者手中。
3月6日,“上海作協口袋書”在世紀天貓直播間之“文藝專場”被首次推介,一下引起了許多讀者的關注與好奇。
上海文壇的傳承和延續
具體到作家選擇上,第一批9種“上海作協口袋書”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差異。首先是老一輩大家,包括孫颙、陳村和程小瑩,他們成名甚早,作品成熟度極高,既拿得出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之作,又紛紛在新世紀嘗試新的文學表達。譬如此次孫颙的《仙手》完全突破了現實主義寫作手法,運用新武俠的表達方式,講述“俗世奇人”的不凡故事;而陳村的《第一只蘋果》和程小瑩的《初戀》回望往昔歲月,仍葆有著青春的激情和不被時光所掩蓋的光芒。上海文壇里作為中堅力量的著名作家就更多了,這次“上海作協口袋書”選擇的三位正好都是女性。在內容上,《百年好合》《越野》《基因的秘密》分別代表了滕肖瀾、薛舒和姚鄂梅這三位實力派作家對平凡人生中細碎光華的書寫,各具風格。而任曉雯、孫未和王若虛,則作為滬上銳氣十足的年輕一代嘗試走得更遠。此番推出的任曉雯的《藥水弄往事》足以媲美其《浮生二十一章》,講述上海弄堂里的歷史煙塵、眾生哀樂;《一次遠行》是被疫情阻留在德國的孫未講述的關于“異鄉人的奇遇”“白領男女的情感”包括懸疑百出的現實鬧劇;王若虛的《守書人》充滿想象與銳氣,也是許多青年寫作者追慕的書寫。“以代際來勾勒這第一批9位作家難免流于簡單,畢竟文字是不分年齡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上海文壇的傳承和延續在這幾位作家的文字中有著最直接的體現。”李霞稱,總體而言9本書都以小說為主,主要是短篇和中篇,只有《初戀》是小長篇。“大部分是作家雖有發表但未成書的作品,有的還是首次收入的新作。”
隨時閱讀、深度思考
“口袋書”的興起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還有日本文庫本等等,在形態的呈現上有很多可參考之處。上海文藝出版社近年特別注重推出小開本書系,包括“小文藝·口袋文庫”系列,企鵝“鵜鶘”書系等。“厚書”變薄,也賦予了“隨身攜帶、隨時閱讀、深度思考”新的可能。評論家黃德海也在直播中將“上海作協口袋書”命名為“三上叢書”——讀者可以在地鐵上、廁上、枕上看的書。“這套‘上海作協口袋書’在體裁和體量上都做了很好的控制,基本每本字數7萬字左右,同時突破性地作了無護封精裝本,更容易流傳和保存。而內文是松軟的順紋輕型,完全可以展平,非常適于閱讀。”李霞還透露,每一本書的封面插畫都由名家繪制,既有每一本的命題性,也有意蘊上的美感呼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開本書系從“小文藝·口袋文庫”開始。最早的“小文藝·口袋文庫”推出了“中篇小說”系列,匯聚了韓少功、余華、蘇童、孫甘露、格非、東西、李洱、徐則臣、納蘭妙珠等20位小說家的代表作。此后還推出了以日常生活之物為主題的“知物系列”和以介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流行樂巨匠邁克爾·杰克遜等音樂人及其專輯為主題的33?系列。
而去年出版的“小文藝·口袋文庫”知人系列也格外吸引眼球,共有《愛倫坡:有一種發燒叫活著》《大衛·林奇:他來自異世界》《塞林格:藝術家逃跑了》《阿倫特:活在黑暗時代》《盧西安·弗洛伊德:眼睛張大點》《希區柯克:他知道得太多了》《梵高:一種力量在沸騰》七本,每本講述一個天才靈魂的故事,可謂“膠囊式傳記”。讀者既可以在三天里讀完,又能帶著全新的認知與理解走近那七個至今都飽受爭議的傳奇人物。“接下來,我們會在形制上有所延續,‘口袋書’系列不僅會納入更多優秀作品,也會在內容上選擇更多元的切入。”李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