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5日11:33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重讀魯迅《狂人日記》,‘吃人’是非常有沖擊效果的意象。評論家陳思和老師專門為此寫過論文,用平行研究視角把《狂人日記》和戈爾丁《蠅王》聯系起來。如果把《狂人日記》比喻成一棵植物,那‘吃人’意象,就像植物綻放的妖艷花朵,百年來吸引了一代代讀者目光。”10月29日的上海市作家協會現場,“新”與“老”碰撞的火花四溢,與20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發布獲獎作品,來自復旦大學的一等獎獲得者楊兆豐寫下《“候補”之謎——拓展中狂人結局的讀解》,聚焦一朵“沒有綻放的小花朵”,也就是“狂人”“赴某地候補”這個結局的含義。
這種“新”“老”互動,不僅是90后乃至00后學子重讀百年前作品,更意味著新一代讀者的新銳視角重新打量并解讀文學經典,發出自己新的聲音。面對“五四”一代作家留存的寶貴精神遺產,第三屆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選出20部經典,包括魯迅《狂人日記》、葉圣陶《倪煥之》、巴金《霧》、施蟄存《春陽》等,參賽學子可從中任選一部撰寫具有獨立見解的書評。
由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發起主辦的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自2015年啟動,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辦六年,三屆以來獲獎作品累計超28萬字,預計將以文集形式出版。“我們想要的是形成一種對話關系,一種共情關系。”大賽評委、評論家周立民發現,郁達夫《茫茫夜》、施蟄存《春陽》是參賽學子評論較多的作品,“就身處大都市的迷茫產生的共情而言,學子品讀經典完成了與前輩的對話,他們的回應也以自己的眼光進行當代解讀與回答。”
“好的文章應該有一個好的角度切入,尤其是對待文學史上的杰作,它們往往被一再評論過。從新的角度切入,可以別開生面,得出新的結論,或開啟新的探討。”大賽終評委、評論家王紀人教授談到,站在“五四”100周年的時間坐標上,本屆大賽所開列的品讀書目,盡量選擇直接間接與"五四"思潮有關的現代文學作品,這對青年學子了解那個時代和文學不無裨益。
比如,對于施蟄存1933年《春陽》,用心理分析等方法更能直抵主人公隱秘內心深處和作家探幽燭微的寫作功力。《寂寞于人底狂流》一文就揭示了作家用"春陽"這一象征符號,對經過上海特定時空中一個婦人的心理、身體乃至感官,進行了渲染和描繪,揭示其自虐式苦守、內心不甘和掙扎;點出保險箱和鑰匙的悖謬隱喻,也有新意。
而郁達夫寫同性情誼的《茫茫夜》,發表時就曾頗有爭議,為此郁達夫專門寫了《茫茫夜發表之后》來回應,說他寫了"一個靈魂的生長"。當下青年學子也作出了不同詮釋,來自復旦大學的二等獎得主崔瑞琪聚焦人與人溝通受阻的苦悶,華東師范大學大四學生程少波則從民族意識的角度切入,看到郁達夫在“于質夫”小說人物中隱藏的民族身份構建,而這一形象也能成為理解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一把鑰匙。
“發出不同的聲音,擺脫前人解讀的刻板印象,正是青年學子的創造性體現。文學創作及評論需要經典的精神觀照和脈絡延續,之前幾屆的熱烈反響給了我們信心。第一屆參賽者如今已成各條戰線的重要力量。如果他們日后繼續做文學評論,將對文學意義重大。” 大賽組委會主任、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孫颙期待,借此品讀經典的契機,提升年輕人藝術感受和鑒賞力,再度挖掘發現新文學的魅力。
作家孫甘露建議,有些征文“帶有學院論文寫作的明顯痕跡”,如何在保持學術含量的同時,為文章注入更多情感與審美,還需精進平衡。“大賽帶來跨時代跨時空的一次對話,是一場充滿朝氣的持續延續下去的文學盛事,有助于滋養人生,發掘新苗。上海這幾年逐漸形成了頗有戰斗力的青年評論家隊伍,如何召喚文學批評新人?”在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看來,青年學子與經典的相遇,不僅僅是簡單地寫讀后感,還是一種思想火花與豐富內涵的相遇。
據悉,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由巴金、于伶、王元化等發起,創辦之初就提出“拾遺補缺”的定位,更加關注現代文學及老作家。如何讓這一目標與當代生活產生聯系,正是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舉辦的初衷。本屆賽事收到1400多篇來稿,獲獎者還經過專家的口試以確保公正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