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4日11:18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新時代奮斗者系列連環畫”、《黨在這里誕生》《紅色弄堂》……13日,上海書展的中央大廳舞臺,“接力”發布一批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主題的精品圖書,書展現場“四史”學習氛圍熱烈,黨史專家、出版人與讀者互動,匯成生動的大課堂。
“上海有著豐厚的紅色資源,上海市檔案館以館藏檔案為基礎,通過嚴謹的學術編排,使得這本書融會址勘察、當事人訪談、回憶錄、珍貴圖片等內容為一體,多側面、多角度展現了建黨早期豐富的活動內容,成為主題出版物中的亮點。”舉起手中的《黨在這里誕生——中共一大會址、上海革命遺址調查記錄》,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巖介紹,書中有勘察中共二大會址、勞動組合書記部原址、毛澤東舊居等24處革命舊址過程中拍攝留下的珍貴照片,還收錄了李達、陳潭秋等部分中共一大親歷者的回憶文章,視角獨特,史料珍貴。
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在環龍路老漁陽里二號《新青年》編輯部(今南昌路100弄2號)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織,是全國各地共產主義者進行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由上海檔案館編纂,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黨在這里誕生》,精選15組檔案文獻、27件珍貴圖片,集中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上海籌建革命歷史紀念館過程中,上海有關中共一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團中央機關舊址等革命遺址的調查考證、修繕恢復的檔案記錄。“以中共一大會址和眾多其他革命舊址遺址為代表的城市地標,是留給世人的重要黨史見證和寶貴財富。”上海市檔案局局局長、上海市檔案館館長徐未晚談到,《黨在這里誕生》首次較為完整地呈現了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一大會址的調查考證、勘察確認、修繕恢復原貌的檔案文件,以及對老漁陽里二號《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新漁陽里六號團中央機關舊址、中國一大部分代表的住宿地博文女校、毛澤東1920年寓所舊址等的調查、復原工作報告等。
為了推進和深化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的研究,加強對黨的創建史料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滬上出版界攜手學界也推出最新研究成果,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弄堂是上海獨有的城市景觀。弄堂之于上海,如同血管之于人體,只有走進上海的弄堂,才能領略這座城市的紅色精神氣,發現一茶一飯中蘊含的海派文化真諦。”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書《紅色弄堂》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編審張曉棟說,上海的弄堂曾住著大量人口,為革命者活動提供掩護,比如望德里的前后門設置幫鄧小平脫離了險境;永安里在四川北路上有三個弄堂,在多倫路上還有四個……
《紅色弄堂》選取了上海的35條弄堂詳細介紹,這些弄堂都有中國共產黨早期在上海進行革命活動的舊址或遺址,其中一部分已經成為紀念館對公眾開放,也有一部分仍是普通民居,另有一部分由于歷史原因已不存在。在介紹每一地址發生的革命活動的同時,書中也闡述了每條弄堂的存在年代、人文地理環境等,力圖再現歷史現場。
除了實地走訪調查,張曉棟在《紅色弄堂》中結合文獻考證,讓弄堂串起的“紅色地圖”更完整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現代連環畫的發源地,上海擁有得天獨厚的創作富礦。尤其在歷史題材創作方面,連環畫比單幅畫作更具可讀性和表現力。“新時代奮斗者系列連環畫”系列作品,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作家協會出品,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策劃,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書展上亮相的是第一輯十冊,包括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于漪,改革先鋒、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鄒碧華,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王逸平,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鐘揚,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包起帆,改革先鋒姚明,最美醫生夏強,改革先鋒許立榮,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謝晉,時代楷模湯慶福等10位“新時代奮斗者”的人生故事。
“我從平凡的碼頭裝卸工人成長起來,把小發明變成了國際標準。是改革開放成就了我,一路和同事走來,有幸與共和國發展同步。能用自己的成長經歷給年輕的職工和學子帶來一些啟迪,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該系列連環畫主角之一包起帆的一番動情表白,道出了不少“新時代奮斗者”的心聲。
“上海文學界將投入更多精兵強將,為新時代的奮斗者立傳。”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說,讓作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連環畫寫腳本,能讓更多讀者尤其是青年一代通過連環畫了解這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時代的閃亮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