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16:04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金理、鄭小驢、李檣、黃平、項靜
8月31日下午,青年作家鄭小驢攜新作《去洞庭》作客第315期思南讀書會,和《青春》執行主編李檣、青年評論家黃平、項靜一起討論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四位嘉賓分別從作者、編輯和評論家的角度,分析長篇小說《去洞庭》背后的思考空間。青年評論家金理擔任主持。
“作家應該是全身長滿耳朵的人”
一場意外的車禍,兩次意外的綁架,五個身份各異的人因為這些意外交錯出復雜的關系,最后一起共赴洞庭湖。鄭小驢表示,書中很多情節都是現實體驗的倒影。從一個幻想癥女人的突然來電到小說中的北漂女孩張舸,從機場廣播里熟悉的人名到小說中出軌的企業家史謙,現實中分散的、細微的感受都被運用到創作中,成為小說的“養料”。他說:“我認為作家應該是全身長滿耳朵的人,每一天都在收集不同的聲音,然后進行復雜的轉化,最后變成筆下的故事。”
鄭小驢
李檣認為,鄭小驢的小說情節設置上有類型化小說的特點,不僅是為專業讀者而寫,也能吸引普通讀者,“他(鄭小驢)的小說內在是堅硬的,文字背后有年輕作家的銳氣,但外觀是柔軟的,具有成熟的敘述節奏和老練的語言。”
李檣
項靜談到,《去洞庭》不僅是一個好看的故事,在閱讀中也有很多意猶未盡之處。一方面,鄭小驢在小說中有意識地去塑造公共記憶并且不斷加固,所以在閱讀中非常具有代入感與共情能力。另一方面,當日常生活與理想生活出現劇烈的沖突,小說中的五個人物都不肯屈服于日常,這也成為整部作品最主要的推動力。而如何在日常與理想的沖突中尋求平衡,這是小說留給讀者的思考空間。如書名《去洞庭》一樣,“‘去洞庭’是帶有預言性的。‘洞庭’到底是什么?它不是理想的烏托邦,也不是逃避現實的地方,它是模模糊糊的,但是大家都奔著那兒去,你可以稱之為‘命運’或者‘偶然’。”項靜說。
項靜
用多線敘述來把握碎片時代
與《通天塔》《云圖》《超感獵殺》等影視中的多線敘述剪輯相似,鄭小驢在新作《去洞庭》中采用了多線敘述。五個主要人物北漂女孩張舸、打工男小耿、企業家史謙、顧燁夫婦以及作家岳謙的關系彼此交錯,相互勾連。黃平談到,當代文學越來越轉向公共性,而如何把握當代社會復雜的生存狀態,多線敘述至關重要。在他看來,由于信息的不斷爆炸,人們生活在一個碎片化的世界中。“我們很難把這些碎片重新組合起來,變成一個古典的、完整的人,只能用碎片不斷連綴,像上網一樣,在不同網站中穿梭。”
黃平
金理認為,小說中的五人關系有相互對抗,也有相互呼應。企業家妻子顧燁幾乎實現了北漂女孩張舸的所有夢想,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千瘡百孔;打工男小耿和北漂女孩張舸都是來北京奮斗的年輕人,但是前者卻綁架后者甚至發生車禍。五個人屬于不同的階層,但是隨著情節的展開發生種種糾纏,似乎彼此都在互相傷害。
金理
鄭小驢表示,《去洞庭》中的每個人物身上都有光、也有陰影,彼此之間光影交錯、相互影響。他希望能夠在小說中構建一個人物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交叉的空間,每一個人都活躍在其中。當小說結束了,但是人物依然在這個敞開的空間中生長。談到小說如何呈現當下的生存狀態,他說,“小說家要給當今變幻莫測的時代下一個定語是極具風險的,我所能提供只是一個逗號、省略號或者破折號。”
“新聞結束的地方是小說的開始,小說結束的地方是思考的開始”
小說是理解世界的方式,那么小說與現實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或者二者之間有多遠的距離?李檣引用了蘇童的比喻“小說是離地三公尺的飛翔”,小說既不能脫離地面太高,又不能完全匍匐在泥土里。在他看來,小說與現實是同步的,小說關注的應該是家長里短,而非哲學、宗教或者政治,如果偏離社會生活而去刻意探討形而上的內容是對小說的誤解。
現場讀者
“新聞結束的地方是小說的開始。”海明威《老人與海》與卡波特《冷血》均根據真實的新聞改編而來,《去洞庭》中的許多情節也來自真實的新聞事件。新聞讓人看到更加遼闊和復雜的世界,而作家需要在已知答案的前提下進行更深入的挖掘。鄭小驢說,“新聞就像一扇窗戶,作家站在窗戶邊,通過窗戶眺望世界。”作家需要在新聞結束的地方充分發揮想象力,而“小說結束的地方是思考的開始。”現實生活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其實很難把握,所以沖破現實是最大的虛構,對作家而言也是考驗。
讀者提問
金理談到,將新聞重新演繹為小說對作家來說是一個挑戰,讀者在閱讀中也會保持天然的警覺,害怕小說成為新聞的堆砌。從新聞到小說,黃平認為最重要的是以什么形式來把握現實,“新聞是謎底,小說是謎面,謎面比謎底包含著更多、更深刻的秘密。”
嘉賓為讀者簽名
現場:王若虛
撰稿:陳 思
攝影:遲 惠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