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6日14:29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一個偶然的因素,我被留在了這座城市里。自1月15日駐滬,50余天與上海同渡疫時,我相伴于她的身旁,時時感受著疫情中的特殊上海?!?月10日晚剛剛結束的“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悅讀時刻”線上直播在多個平臺同步播出,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與網友分享了自己創作《浦東史詩》的心路歷程,他在接受《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談到,縱觀整個大疫,再看上海,哪怕以他一個“外人”目光和內心全部感受而論,“不得不說大上海的的確確有比其他大城市更顯耀眼的風采,那種大氣、精致、細膩、寬宏、無私的品質,全都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
鼠年春節前抵滬后,何建明一直住在浦東的酒店,但他作為報告文學作家的“雷達”一直沒歇著。剛剛完成了20萬字文集《上海表情》講述他疫情期間生活在滬的日常點滴后,眼下他正在創作報告文學新作《第一時間——寫在春天的上海報告》,預計12萬字,4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如果說前者是私人化的日記,后者則是呈現上海各戰線抗疫故事的全景式實錄?!睆摹耙患夗憫钡?月,上海無論在防控和醫治患者方面,何建明都愿意用眼下時尚的“硬核”二字來形容。“尤其是第一時間果斷而全力的采取措施,始終全神貫注、開足馬力,上海站在保護這個城市和2400多萬人民生命,以及伸手支援武漢、嚴控復工后疫情‘回流’和境外來的病毒傳染新疫情等方面,真乃可圈可點,許多方面令我感動不已?!?/p>
“第一時間”的判斷與決策,上海壘起防疫“鋼鐵長城”
當一道比一道更嚴格和嚴謹的指令發出,傳遍全上海市區與郊區的每一個單位、每一條街道、每一個鄉村,一張全覆蓋的防疫大網把全上海所有陸地、水上和空中給嚴嚴實實地罩上了。“一旦發現問題,立即采取措施,毫不含糊,這就是我們的‘上海經驗’!”在一線抗疫的專業人士這樣說。
如何表現上海“第一時間”的速度與責任?何建明在《第一時間——寫在春天的上海報告》里,從上?!耙惶柌∪恕鼻腥?,既講述了上海第一例病毒感染者的“來龍去脈”,也將全景梳理在黨中央領導下上海各條戰線的抗疫現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上海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第一時間迸發出硬核力量!”何建明感慨,上海擁有2400多萬人口,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之后,許多人把可能的第二個疫情“暴發地”懸掛在上海這座城市的頭頂上。這并非“空穴來風”——上海不僅是開放程度最高的國際性城市,還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是經濟最活躍的長三角核心地。而當一場不測的風暴與未知的疫情來襲時,“第一時間”的反應,“第一時間”的判斷與決策,將決定整個戰役的成敗。
在全國疫情尚處“火苗”的階段,上海已壘起了防疫的“鋼鐵長城”,為全市阻止疫情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正如何建明前不久在《上??挂叩摹暗谝粫r間”》一文中所描述的,1月20日當他讀到國家衛健委確認上海首例輸入性確診病例的新聞,“心驚了一下”——“病毒這么快就傳染到了上海呀!轉念又想:這么大的上海,出現個把病例,也屬‘太正常不過’的事吧。后來我知道,正是從這一病例掛上‘號’后,整個上海就在第一時間開動了防控機器,甚至精確到每一個細節。后來有人嘲笑‘上海人怕死’,這其實是因不了解上海人做事風格而產生的極大誤會?!?/p>
而到了返城與復工潮來臨的階段,“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上海虹橋機場與車站,它的壓力之大,關聯到人口最多、流動最大的整個長三角地區何等影響!為了上海,更為了長三角和全中國,上海人可以說真拼了,拼得遠比摒牢時要累得多、苦得多?!焙谓鞔饲耙园割^工作為主,他透露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將奔赴醫院、社區、機場、車站等抗疫一線,搜集更多細節。
為人民創造幸福、安寧和美麗城市的“守護者”們,理當禮贊
“對個人來說,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生活與成長絕對很重要;而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生活在什么樣的城市和這個城市有什么樣的水準其實已經關聯到我們的生命長短與生命質量問題了,城市環境與城市素質有時會決定你的命運好壞和生命長短。一場大疫使得這樣的問題更清晰地擱放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焙谓魈寡裕麘c幸整個大疫時間里都被一個偉大的城市所庇護著?!笆裁礃拥墓芾硭胶椭卫砟芰Γ陀惺裁礃拥某鞘?。對做得好、又為人民創造幸福、安寧和美麗城市的,理當禮贊?!?/p>
在烏云密布、黑云陣陣的疫情中,誰在如此“硬核”地保衛這個城市?新書將文學聚光燈投向了一批“守護者”——有與病魔較量的醫務工作者,有為城市正常運轉而奮斗的勞動者,有戰斗在社區疫情防控第一線的工作者,有自發投身抗疫戰斗的志愿者……他們不分職業、無問年齡、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回憶起17年前那場“非典”戰役,“文學老兵”何建明接受了到前線采訪的任務,每天不能回家,蝸居在西四胡同一間房子里,過了兩個來月。眼下,在上海酒店的“宅”生活里,何建明從另一角度打量、理解一座城市和人、和自然的關系。從酒店窗口眺望黃浦江景,船只不復往日熱鬧,但平靜中透著有序,“我用眼睛觀察,用實感體驗,無論是黃浦江上的船、酒店樓下的小貓還是打掃衛生的服務員,都給我心靈的觸動。我看到的上海表情,凝重的、平靜的、溫情的、到位的……這座城市的嚴謹和果斷,遠遠精細、精致于其他(城市)的管理,是我的親身體驗。那些閃著燈光的大樓和居民區,給這個摒牢的城市重新點燃了生機與愛的活力?!?/p>
上海這座文學富礦,召喚著作家持續挖掘
最近幾年,何建明一口氣書寫了多部與上海息息相關的“城市傳記”——既有全景展現浦東開發成就的《浦東史詩》,也有紀念建黨100周年的《革命者》和抗疫實錄《第一時間——寫在春天的上海報告》等。
自2018年11月出版以來,《浦東史詩》累計發行了近五萬冊,將推出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版。從阡陌縱橫的農田到全世界矚目的改革開放試驗田,浦東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留下深深足跡,《浦東史詩》將文學筆觸直抵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最前沿,以沾泥土、冒熱氣、帶露珠的浦東建設者們的動人故事,再現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而《革命者》則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犧牲的革命先烈,包括中共上海地下黨人捍衛初心的偉大事跡。“書寫上海革命史,就是書寫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原點?!?/p>
“上海是一首激昂高揚、催人淚下的交響與史詩。寫上海是一件幸運的事,除了有機會認識那些偉大建筑、知道它們的出生過程和肌體的結構外,更重要的是認識了許多參與上海建設的人物,他們真的應該被歷史記載和人類認識。”在何建明看來,一些作家對上海的書寫遠遠不夠,關于這座城市的挖掘寫作有時流于簡單化、臉譜化。如果只看到摩天大廈而不知建設它們的人的身形以及他們為之流下的汗水與淚水,那只等于翻了翻上海這部本書封面,內容其實你沒有看。
“城市在變化,文學也在變化,上海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應有與之匹配的文學書寫。我們當然需要關注普通人日常生活、具有親和力的記憶文學;同樣,我們也需要大刀闊斧的大歷史寫作,以飽滿的激情,書寫上海的成長與飛速發展,乃至在特殊疫情期間的使命擔當與無私奉獻。”
在何建明的文學發現里,“上?!逼鋵嵤且粋€動詞——“上海”二字本身就是一種行為方式和精神創造,是一種動力、一個“狀態”?!斑@座城市靠近大海,沒有勇敢的行為,沒有創新的銳氣,沒有堅韌的意志,歷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將它淹沒與湮滅?!彼J為,當我們重新認識上海這個概念,會發現它有著極大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