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14:28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辦個詩會!讓詩人們,不論是在我們身邊的,還是離我們遠去的都來吧;讓翻譯家們,不論是專業的還是業余的,不論是年長的還是年少的都來吧,就讓我們,所有人都在詩會相聚!”1992年10月,“金秋外國詩歌朗誦晚會”在上海市作協大廳首次舉辦。次年起,名稱簡化為“金秋詩會”,年年舉辦,成為上海翻譯家協會歷時最久、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文藝品牌活動,也是目前國內延續最久的經典詩會之一。11月15日,第28屆“金秋詩會”將在滬上文藝地標——文藝會堂再度如約而至。今年詩會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用詩歌傳遞對祖國深沉的愛,這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共通的情感,也是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的情感紐帶。
莎士比亞、歌德、席勒、雪萊、波德萊爾、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萊蒙托夫、蘭波、葉芝、布萊克、菲爾多西、朗費羅、泰戈爾、千家元麻呂……一位位燦若星辰的大師,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透過翻譯家們的妙筆,折射成國人心海之中或激昂、或溫柔的波濤。“當年,錢春綺、吳鈞陶、黃杲炘、張秋紅和我,我們五個外國詩歌翻譯者常在一起聊天,交流翻譯外國詩歌的心得,談論翻譯外國詩歌的體會,品味外國詩歌的意趣。”資深翻譯家馮春曾回憶,當時談到興致處,具有熱血詩人氣質的張秋紅提議,“我們應該搞一些詩歌活動,讓全世界的優秀詩歌傳播開來,開拓詩歌的疆界,給更多的詩人、愛好者建立一個發表、展示的平臺。”這就是金秋詩會的緣起,此后28年不輟,并不斷提升、豐富外延和內涵,成為滬上詩歌愛好者的年度期待。
今年金秋詩會自3月底開始網絡征集詩歌翻譯作品,至6月中旬截稿,收到上海和各地翻譯家的廣泛投稿,入選的43首外國詩歌包括資深翻譯家薛范、馮春、陳德民、葛崇岳、楊宇光、何敬業、楊偉民、胡宗泰、錢希林等的譯作,也包括袁莉、李定軍、黃福海、王柏華、包慧怡等中青年翻譯家之作,詩歌作者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十多個國家,詩歌原文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日語、阿拉伯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
去年起,金秋詩會特意選擇周五晚上舉辦,地點在距離靜安寺地鐵站幾步之遙的文藝會堂,方便白領和青年學生在繁忙工作學習結束后的夜晚發現詩歌的雋永和自在,暢談詩歌之美,在詩歌中想象遠方。多數聽眾都是網絡報名預約的普通詩歌愛好者,現場還安排了錄影錄播,以便當天不能趕來現場的觀眾欣賞。今年詩會注重跨界融合,有配樂詩朗誦,也有精彩的文藝表演,以導賞和普及為目的,主辦方將向每位到場聽眾贈送印有43首詩歌外文原文、中文、解析,詩歌作者和譯者介紹的精美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