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2017上海國際文學周
2017年08月21日09:54 來源:上海國際文學周 作者:文字 / 龔空覺 攝影 點擊: 次
8月19日晚上7點,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攜新作《古今海龍屯》做客海派文化中心,以“山水之間有故事”為主題,與讀者分享小說創作中的靈感與體驗。
(圖:葉辛)
作家葉辛的寫作一直都與貴州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他對第二故鄉和知青歲月記憶深厚的體現。在新作《古今海龍屯》中,葉辛將遵義古播州土地上的海龍屯作為著眼點,書寫了四百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萬歷三大征”之一——平播之戰,同時描繪了一段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愛情故事。
《古今海龍屯》將知青題材與平播之役串聯起來,結合歷史材料、民間傳說、人物故事,重現了海龍屯的前世今生和一個家族的風云變幻,也反映了時代的歷史風貌。海龍屯在遵義高坪的龍巖山上,地勢頗為奇特,雖然遠看是“山”字型,但山頂平坦寬闊,可建宮殿,有“飛鳥騰猿,不能逾者”之稱。它由播州土司家族經營了725年,最終毀于明末的平播之役。
對于在貴州插隊落戶工作了十年的葉辛來說,有一個念頭他思考已久,那就是寫遵義的悠久歷史。之所以未下筆,是因為難以尋找到切入點,“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要寫平播之役、寫海龍屯,不能光寫這場戰爭,要從'今天'寫到'昨天',再從'昨天'寫到'今天',這讓我終于找到了理想的角度?!?/p>
葉辛對貴州食物記憶深刻,所以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對海龍屯的食物描寫也十分生動,遵義的牛肉、海龍屯的蔬菜,這些吃食作為當地特色也頗費筆墨。
為寫海龍屯的歷史,葉辛問遵義老鄉、問研究人員、問文化學者,他開始回憶當時是如何知道海龍屯、了解遵義這塊土地的。于是,小說從1973年寫起,從他的知青歲月開始,以一只青花瓷瓶為線索,延伸到主角書畫教員黃山松,又延伸到書中的各個人物,如播州女子楊心一、土司王楊應龍,寫一對知青情侶從“棒打鴛鴦”到“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海龍屯也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使得整本小說從環境到人物都豐盈飽滿。
在讀者問答環節,對于“小說就是編故事”的問題,葉辛回答道:“小說是語言的藝術,也是虛構的,但虛構不是編,虛構是合情合理的,不是憑空而來的。藝術的真實和小說的真實是不一樣的,我的小說是基于我的知青生活而來的,但生活往往有更刻骨銘心、意想不到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讓不同的寫作者寫成小說,由于藝術手法上的限制,給讀者帶來的閱讀體驗也是不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