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2017上海國際文學周
2017年08月17日23:03 來源:上海國際文學周 作者:文字 / 強空薇 攝影 點擊: 次
8月14日下午兩點,阿根廷作家馬丁·卡帕羅斯攜新書《饑餓》來到“書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講座,對話拉美文學專家張偉劼、《饑餓》譯者侯健,一齊探討“我們這個時代的危機”。
(圖中從左到右依次為:張偉劼 馬丁·卡帕羅斯 侯?。?/p>
關于《饑餓》一書的創作意圖,馬丁說,饑餓問題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數字。因為不想只是激起讀者短暫的情緒波動,他深入走訪8~10個國家,去探尋造成饑餓的真正原因,把具體事例和自己的分析帶給讀者。
馬丁認為,現在探討饑餓問題比以往更加殘忍,因為并不是生產不出足夠的糧食而無法戰勝饑餓,技術層面我們已經完全可以消除饑餓,甚至還面臨食物過甚的問題?,F在實驗室已經能造出節省大量土地資源的“超級肉”;反觀現在全球的土地30%都用于畜牧業,如果10年、20年之后,在實驗室生產肉類的技術能推廣,其影響不亞于當初農業普及對人類的影響。
現場張偉劼問道:“饑餓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的問題,它牽扯到許多與社會安定有關的議題,比如就業。如果“超級肉”普及,靠畜牧業為生的人口不就面臨集體性失業?”
馬丁表示,以火車與牛車為例,我們不能因為車夫會失業而拒絕科技的進步,而是利用科技的進步造福更多的人,科技進步的成果也會解決他們的基本需求。如《饑餓》一書中提到“被全球體系拋棄的人” 這一概念,全球近10億人正面臨這個情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自己被技術替代而失去工作和價值,例如在美國,特朗普當選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承諾驅趕移民從而給國民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張偉劼說:“您的觀點讓我想到了法國作家雅克·阿塔利的熱門書《未來簡史》,該書也認為,在未來,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成為‘無用的人’?!?/p>
馬丁說:“我便是因為讀了這本書,產生了寫科幻小說的想法。其實我現在正在創作中,主要寫人類2050年的生活。”馬丁還透露,他尚未問世的新作中,在2050年統治世界的是中國人。
張偉劼繼續問道:“侯健老師在翻譯切·格瓦拉的外孫——卡內克·桑切斯·格瓦拉的書,與《饑餓》是否有某種聯系?”
侯健回答:“我目前已經完成了這本作品的翻譯工作。卡內克·桑切斯·格瓦拉并不想按祖父的革命方式解決問題,而更多地深入揭示和探尋古巴社會,我認為這是一個作家應該有的品質??▋瓤瞬]有因為先輩是革命功臣而坐享革命成果,這也是我們譯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精神?!?/p>
觀眾提問環節,在座一名西班牙語學生以流利的西語提問馬丁·卡帕羅斯:“饑餓是否有解決方案,還是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
馬丁回答道:“有,饑餓已經不單純是技術問題?,F如今更普遍,跟大家關系更密切的問題是,大家都覺得饑餓離自己太遙遠,饑餓仿佛成了別人的問題。”
“我在學生時,參加過一個生態保護社團,我們的主張在當時無人理會,但如今我們都能意識到生態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但我們談起饑餓時,就跟我們在幾十年前談起生態保護時一樣事不關己。解決饑餓問題重要的一點是,意識到饑餓是我們所有人要關注的問題?!瘪R丁又表示,自己正在學習中文,只是說得遠不及這位讀者的西語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