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15:13 來源:組織人事室 作者:組織人事室 點擊: 次
春節臨近,為使作協機關廣大干部職工更多地了解過年習俗和相關禮節,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風、家教的重要講話精神,發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1月11日,作協特別邀請了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上海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先生前來作協大廳作題為“年俗文化縱橫談”專題講座。
仲教授從“春節的由來”講起,通過吃臘八、送灶神、祭祀、忙年與年關、除夕與守歲、拜年交往、娛樂活動、迎財神、元宵燈會等過年習俗活動的逐一介紹,一幅年俗風景圖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仲教授指出,民俗是個物質的東西,但又離不開精神,這個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比如祭祀活動體現了老百姓對天地的敬畏,所謂地上三尺有神明,在行為做事的時候就會謹慎小心,趨吉避兇,另外,通過祭拜祖先神明,祈求來年豐衣足食,也體現了中國人追求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對積欠債務年前追年后不追,讓債務人有安穩過年的機會,這體現了中國人的講情講理,追求社會和諧的傳統;還比如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身在何處,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要克服種種困難趕在年三十前回鄉與家人團聚,這體現了中國人守土重情,追求闔家團圓的傳統。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塑造著中國人與眾不同的精神氣質。當然,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避免一些誤讀誤用,比如壓歲錢本意是壓祟,過去父母會在年三十的晚上在孩子的枕下放幾枚銅錢鎮邪,但現在變成了壓歲紅包,變成了人情負擔,變成了錢多錢少衡量親情的砝碼,使原來意思變了味。
講座最后,作協黨組副書記馬文運作了結束語,他首先代表大家對仲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衷心的感謝,通過仲教授對年俗文化的講解,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好地理解習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家風的講話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幫助。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作代會開幕式時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所提的希望中第一條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作為文學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我們要更多地學習和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為作協為作家會員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