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3日14:15 來源:未知 作者:研究室 點擊: 次
2016年6月,上海的梅雨季來臨之際,“小說引力──華文互聯平臺”從線上走到線下。臺灣《文訊》雜志社長、總編輯封德屏女士攜臺灣、香港、澳門三地知名作家施叔青、駱以軍、吳明益、陳玉慧、李宇樑、陳冠中一同訪滬,和上海作家小白、路內,進行三場文學對談,得到滬上廣大讀者的追捧,三場活動場場爆滿。
汪瀾(右二)、封德屏(右四)、施叔青(左四)、駱以軍(左三)、陳玉慧(右三)、李宇樑(左一)、楊宗翰(左二)、小白(右一)在思南文學之家(攝影:小庫)
由上海市作家協會和臺灣《文訊》雜志社聯合主辦,上海市作家協會華語文學網承辦的華文互聯平臺上海座談交流活動的嘉賓,是臺灣《文訊》雜志社舉辦的新世紀15年華文小說評選活動的獲獎作家,活動的主旨正如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書記汪瀾在致辭中所言:“是為華語文學溝通對話搭建平臺,同時幫助讀者打開閱讀視野,突破地域的局限,去發現華文文學世界更多的精彩。”
6月17日,施叔青、駱以軍、陳玉慧這三位臺灣作家聯袂香港作家陳冠中現身復旦大學,與師生座談。這場座談會名為“有故事的人”,為“小說引力:華文互聯平臺”在上海連續舉辦的三場活動的第一場。
6月18日,《文訊》雜志社總編輯封德屏社長,臺灣作家施叔青、駱以軍,澳門作家李宇樑,上海作家小白,與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書記汪瀾及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萌芽》雜志社社長孫甘露一同現身“思南讀書會”,以 “小說引力:網絡時代的長篇小說創作”為主題,進行“小說引力:華文互聯平臺”在上海的第二場對談,現場被熱情讀者圍得水泄不通。
思南活動排隊現場(攝影:遲惠)
四位小說家在個人的創作經驗之上,再次對于網絡時代長篇小說的生機與圍困進行了探討——
幾乎拿遍臺灣各大文學獎的駱以軍認為,網絡改變了作家對人類存在狀態的書寫,首先是對“現在”的追求被更加瘋狂地強調了,也必然會導致現代人在思維上的“簡化”。駱以軍說,“我有一個朋友在臺灣做哲學教授,他說臉書(Facebook)就是一個關于“現在”的暴政。比如今年臺南發生了大地震,那一個星期里,整個臺灣臉書上都在討論這一件事,沒有其他的事,好像所有人都陷入到這一單一的情緒里。下一個星期人們又齊刷刷地關注另外一件事。”“再比如天津爆炸,時至今日任何想要回頭詳細談談這事的人,會發現已經沒有人會想和他討論。”駱以軍認為,在網絡時代,“現在”已經統治了人們的思維,它在提供給人們海量即時信息的同時,也剝奪了你去注意其他信息的情緒和空間。
他自己就是如此。在四五年前,駱以軍仍然堅持用紙筆書寫,白天寫作,晚上看書。可是后來他也迷失到網絡中去了,晚上都在上網,看片子,看網絡小說,看NBA,“我可以感受到飽滿,但最后卻沒有力氣寫作了。”
“小說引力:網絡時代的長篇小說創作”主題思南讀書會講座現場(攝影:遲惠)
40后臺灣作家施叔青,以“香港三部曲”和“臺灣三部曲”聞名。現在定居紐約的她發現,最近很多海外華人作家都在爭相傳閱《瑯琊榜》,在聽說作者海宴是個80后時,她感到很受刺激。“這么年輕就可以寫出那樣的小說,我真的沒得混了。”她坦陳:“我們雖然在寫長篇小說,但在寫最近這本小說之前都還是用手寫,所以真的是‘手工業’,在網絡世界里面沒有辦法爭一席之地。”
澳門作家李宇樑則看到網絡時代對于創作既有挑戰也是機遇。在點擊率成為網絡作家的財富指標的情況下,寫作者如何抵擋點擊率的誘惑,就成為網絡時代文學創作的一大挑戰。另外,“網絡讀者習慣于免費午餐,還是沒有營養的免費午餐。如果讓他們付費看純文學小說,我看也是另外一個大的挑戰。”
“小說引力:網絡時代的長篇小說創作”主題思南讀書會講座現場(攝影:遲惠)
上海作家小白則對網絡時代的長篇小說比較樂觀。他甚至認為,在未來,長篇小說的生產過程就是要有網絡的參與。他認為長篇小說發展千年,從吟唱到印刷再到網絡,變化的只是載體。“不管技術上有什么變化,載體上有什么樣的變化,但長篇小說這種形式始終存在,它的本質就是創造一個和讀者生活不一樣的世界。我們可以暫時脫離現在生活的世界,沉浸在那個世界當中,然后通過在那里看到的東西再反觀現在的世界,這樣的需求不可能以后就沒了,所以我對長篇小說還是很有信心的。”小白認為人們的閱讀方式會影響到小說的創作,未來人們不會一直停留在淺閱讀,而這也會促進寫作者對深度和復雜的追求。
6月19日,“文訊作家團”一行先是參觀了巴金故居,下午一點,提前來到位于衡山路的衡山和集書店,為下午兩點開始的“小說引力──華文國際互聯平臺”在上海的第三場座談活動提前熱場,座談還未開始,踴躍讀者已經將作家們團團圍住,排著隊請作家們簽名留言。
第三場座談會由《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和臺灣淡江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楊宗翰共同主持,臺灣作家吳明益、陳玉慧,香港作家陳冠中和上海作家路內圍坐在書架旁,在封德屏女士致辭后,與現場席地而坐,或在后排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的讀者,一同討論“生活經驗和創作題材”這一主題。
“小說引力──華文國際互聯平臺”上海交流座談第三場——衡山和集書店現場(攝影:傅亮)
臺灣東華大學文學創作專業教授吳明益與路內一同探討了人生經驗對作家的創作是財富還是桎梏,以及怎樣處理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而人生經歷豐富,57歲才重新拾起筆來寫長篇小說的香港作家陳冠中談到人生經歷和小說寫作的關系時則自言自己是個“勵志故事”。
“小說引力──華文國際互聯平臺”上海交流座談第三場——衡山和集書店現場(攝影:傅亮)
陳玉慧的作品《海神家族》,則與童年遭遺棄的經歷有關。“我5歲被父母丟在外婆家,我外婆只會講日語和臺語,我只會講普通話,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溝通,感覺自己被遺棄,一直到現在都是噩夢。”陳玉慧指出,“無父”的概念“不僅是屬于我的,也是屬于臺灣的”。對她而言,臺灣是孤獨的,因為以前被清朝割讓,后來則被日本占據,“所以臺灣是像我一樣‘無父’的狀態”。
“小說引力──華文國際互聯平臺”上海交流座談第三場——衡山和集書店現場(攝影:小庫)
6月20日,“文訊作家團”一行造訪了上海市作家協會,參觀了《收獲》、《萌芽》、《上海文學》雜志和華語文學網、云文學網,與編輯們熱烈交流。《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趙麗宏、執行主編金宇澄還就《文訊》與《上海文學》的合作達成意向。
陳冠中(右一)、楊宗翰與汪瀾、馬文運(左三)在作家協會西廳交流、暢談(攝影:遲惠)
文訊作家團拜訪《收獲》雜志社(攝影:遲惠)
文訊作家團拜訪《萌芽》雜志社(攝影:遲惠)
文訊作家團拜訪《上海文學》雜志社(攝影:遲惠)
文訊作家團拜訪華語文學網和云文學網(攝影:小庫)
至此,為期五天的“小說引力──華文互聯平臺”上海座談交流活動圓滿落幕。參與活動的作家們反映,活動增進了不同地區文學界的友誼和彼此間的了解,對于促進華文文學的繁榮發展,定當起到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