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9日11:03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由上海作協創辦的全國首家紀實文學電子刊《上海紀實》今天全新上線!《上海紀實》依托新媒體開放式平臺,正探索重聚隊伍、培育新人,集中呈現紀實文學寫作的新發展與新變化。
為適應新媒體用戶端快捷獲取資訊的閱讀特性,《上海紀實》電子刊及其微信訂閱號上專門開出了“微記錄”視頻欄目。試刊期間,《上海紀實》與文匯報社新媒體中心精誠合作,陸續推送原創微電影優秀紀實類作品。希望以這樣的嘗試,拓展紀實文學的表達形式,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
作為紀實文學創作重鎮,上海曾涌現過夏衍《包身工》、黃宗英《小木屋》等名家名作;歷史上這座城市也成長起一批熱愛紀實文學的名編輯,團結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作者。然而,近年來紀實文學特別是報告文學創作領域不得不正視的事實是——40歲以下年輕作家奇缺導致創作隊伍青黃不接,有重大影響力的精品較為稀缺。互聯網時代,能不能打造出專門刊發紀實作品的新平臺、新高地?
首期15篇文章詮釋“在場”精神
《上海紀實》電子刊,首期共刊發了15篇文章,分為“在場”“親歷”“弄潮”“經典”“記憶”“往事”“風情”“萬象”“微記錄”等9個欄目。《上海紀實》主編朱大建談到,電子刊倡導“在場”精神,關注當下,直擊現實,記錄時代變遷,以推送原創為重,兼經典重讀,體現創作者的責任擔當、理性良知和人文情懷。電子刊顧問、作家趙麗宏認為,當下紀實文學表現形式不斷豐富,如報刊上大量隨筆散文類紀實文字、“非虛構”命名作品,不少小說家參與到紀實文學寫作中來,《上海紀實》的面世無疑壯大了上海文學期刊的多元性,推動了紀實文學的創新發展。
其中,首期主打欄目“在場”推出了電子刊副主編陸幸生《山高人為峰》,作者曾深入上海中心大廈工地,見證了申城第一高樓在建筑工藝與科技上的6年建造歷程;童孟侯《上海“獵狐”風暴》講述了上海公安派出精兵強將遠赴國外,將一只只狡猾貪婪“狐貍”抓回國內的一波三折故事。江勝信《燃燒自己,抽出肋骨當火把》則刻畫了司法改革道路上“燃燈者”鄒碧華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今年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首期《上海紀實》刊登了秋石《馳騁二戰歐洲戰場的中國記者》、孔明珠《韜奮先生在上海》這兩篇分別懷念蕭乾和鄒韜奮的文章。除了重大題材、重要歷史事件的宏大敘事,《上海紀實》也不乏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作品。定居美國的上海作家聶崇彬《從前上海有個榮康別墅》描摹旅美上海人眼中的弄堂生活,情深亦有趣;戴仁毅《道路清掃工的一天》聚焦青浦城里女清掃工張彩英平凡的一天,為普通勞動者發言。
“微記錄”視頻為文學添聲色
2014年全民閱讀報告中有兩處觸目的“首次”——數字閱讀率首次超過傳統閱讀率;手機閱讀接觸率首次超過人口半數;用手機上網和通過電腦上網比例基本持平。因此,《上海紀實》團隊自主開發全新電子刊模板,PC網絡版與移動通訊終端版并行,并在電子刊及其微信訂閱號上,專門開辟“微記錄”視頻,與文匯報新媒體中心合作推出一系列微型紀錄片以及微電影大賽優秀視頻。
“黃宗英的報告文學寫作年產量不高,很少有刊物能向她如愿索稿。而素來組稿作風蠻橫,咄咄逼人的梅朵,對黃宗英也破例地寬容,約稿只是寫信、打電話,從不象對付王蒙、丁玲那樣,動輒用加急電報狂轟濫炸。梅朵給黃宗英的底線是,詩歌、散文不算,每年至少給一篇報告文學……”1980年開始接手《文匯月刊》報告文學專欄的羅達成,在《與黃宗英爭議<小木屋>》一文中追憶了刊物主編梅朵與黃宗英的交往。黃宗英代表作《小木屋》選摘令讀者充分領略這位中國報告文學標桿人物、藝術家的風采,仿若親歷1982年58歲的她隨生態學家徐鳳翔進西藏原始森林采訪的往事。陸正偉《不落征帆的黃宗英》描述了老人在醫院休養身體的近況,并配上文匯報新媒體中心拍攝制作的微視頻《那一年,西藏》,年過9旬黃宗英的音容笑貌映入眼簾。鮮活的文字、圖片、聲音和畫面,全方位捕捉現實百態與歲月細節,拓展了《上海紀實》“經典”欄目的聲色表達,也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