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31日09:54 來源:人民網 作者:張朋輝 陳麗丹 點擊: 次
29日,中國作家趙麗宏、蘇童、馮唐走進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同美國讀者和媒體記者進行了交流。這是中國作家首次走進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主持交流會。
三位作家分別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寫作感悟。作家講述的難忘故事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談到同時代的作家群體時,三位作家分別用“尋找”“獨立”“成長”來概括。趙麗宏說:“我走上寫作道路是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我的文學作品中沒有標準答案,是我自己不斷追求、不斷尋找、不斷體悟的過程。”
蘇童是作為一個“先鋒派”作家登上文學舞臺的,他認為“獨立”是一個作家的優秀品質。他認為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作家有其自身的思考。作家與社會的距離可以向托爾斯泰那樣近,也可以像普魯斯特那么遠,不必強求,追尋自己內心的召喚即可。
馮唐用“成長”描述他這一代的作家,認為他這一代作家面臨新的環境,新的形勢,互聯網等新的傳播手段給作家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的時代也需要文學。“文學也有實用價值,人們不能只讀IPO報告和財務分析。”
接受現場觀眾提問時,三位作家對80后、90后作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趙麗宏說,一點也不擔心青年作家的成長,文化是有傳承的,青年一代眼界更寬、見識更廣,更加專注、用心思考會給他們帶來幫助。
三位作家是受布魯金斯學會邀請,在參加2015年美國書展間隙專門赴華盛頓參加交流活動的。李成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文學關乎人的內心世界,文學作品講述世界根本性的變化。有人說,中美之間有猜忌、誤解,這樣的交流就是促進相互了解的過程。中美之間不僅需要“戰略與經濟對話”這樣政府之間高層的對話,也需要人民之間的交流與交往,今天是三位作家和現場觀眾的交流質樸自然,沒有包裝,效果很好。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起到放大效應,將中美人文交流推向新的深度與廣度。